新闻动态

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,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、移动端设计、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!

企业如何做到「精」「特」「新」

不断涌现的 " 专精尊龙凯时app平台官网特新 " 企业,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正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。

11 月 28-29 日,WISE2023 商业之王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举行。其中,11 月 29 日推出重磅 " 专精特新 " 超级氪链专场。大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,吸引大企业负责人、CVC 机构投资人、银行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、高校级科研院所、专精特新赋能平台等不同领域人群参加,整体参会规模突破 200 人,从不同视角和维度,带来全方位、在场化、即时性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。

2022 年," 专精特新 " 首次被纳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随着更多政策的出台,国家对中小企业梯度培育、助力企业发展潜力释放的体系正在形成。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9.8 万家、" 小巨人 " 企业 1.2 万家。同时,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," 专精特新 " 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市场化融资、发展创新、数字化转型等一系列挑战。36 氪长期关注 " 专精特新 " 企业成长,并通过融资对接、圆桌论坛等多样化形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持续赋能。

在 " 机构圆桌 " 中,有四位来自 " 专精特新 " 的企业代表及投资机构代表,他们是:陶洋峰 | 零一创投 执行董事、孟伟 | 鲸芯投资 管理合伙人、马春荃 | 合思创始人兼 CEO、郝世龙 | 裕太微电子 网络产品事业部总经理。

以下为圆桌实录,经 36 氪整理——

宇婷: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 " 企业如何做到「专」「精」「特」「新」",这一话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,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。我们先请四位嘉宾依次做一下自我介绍,也可以谈一下在本场论坛的感受。

陶洋峰:大家好,我是零一创投的陶洋峰。零一创投主要关注早期投资,侧重两个方向,一是国内的科技供应链创新公司,二是出海国际化。

我今天看到这两个方向有很多重合,国内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在做创新研发,刚刚也听了很多人的分享,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,对产品做出了各个方面的创新。前面也听到嘉宾分享本土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情况,过去,中国很多公司还是围绕国内做业务,不管是去竞争、去卷也好。但在整个全球化的市场,大家关注的还不够。今天,我看到不管是公司,还是行业内的各个参与方,都在关注整个国际化的市场。

孟伟:大家好,鲸芯投资是一个新的投资基金,今年很荣幸拿到了 36 氪的 " 黑马 " 基金奖。我们成立不到两年,是一家专注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早期投资的基金。

坦率地说,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这两年虽说处在风口浪尖上,不仅仅处在产业的风口浪尖,更是处在中美两国国力争雄的风口浪尖上。但是,专注于半导体投资的机构,在行业内发声的机会是不多的,这是个不大的圈子,中国专注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机构可能就十几、二十家,今天能够在综合性的产业和资本平台上发声,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。

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行业在过去几年受到了很多关注,不管是经济层面、政治层面,还是产业层面。作为在半导体行业从事了 20 多年的老兵,我觉得这个关注仍远远不够。不仅在产业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而且在资本层面,这个行业受到的资本关注还是太少,投到这个行业的钱还远远不足。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非常巨大的差距,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资金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进入到行业里,进行所谓的 " 饱和攻击 ",才能让这个行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。

马春荃:大家好,我是合思创始人兼 CEO 马春荃。我们做的是财务收支管理的 SaaS 平台,过去我们的品牌叫 " 易快报 ",今年,我们做了品牌升级,业务领域从报销费控扩充到了财务的收支管理。

我们在这个市场耕耘了 9 年时间,我们发现 " 专精特新 " 是个特别好的出口点,因为越是做泛化,我们差异化竞争就就越显得无力。随着电子化、数字化、电子发票的普及,财务收支管理领域会迎来一个非常大的高速增长,尤其是近一两年,我们看到了行业爆发的潜力。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讲 SaaS 行业步履蹒跚,但我觉得行业已经从幼儿期成长起来了、开始健康地发展了。

郝世龙:大家好,裕太微电子是一家从事高速有线通信芯片设计和研发的企业,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基于以太网的物理层芯片、交换芯片和网卡芯片,广泛应用在安防监控、家庭和工业自动控制和车载等领域。在各个行业中能看到有网口的地方,都能用到我们的产品。

我们公司成立于 2017 年,今年 2 月我们登陆了科创板,6 年的时间在国内也算是比较快的。我在 2017 年加入裕太微,那时候的国产化概念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强,包括投资也并没有大规模地转向半导体行业。在这个行业当中,我见证了整个半导体快速增长的阶段,今年也看到二级市场对芯片初创企业产生的影响,包括整个行情、IPO 的估值和审核制度,我们会持续关注行业的发展。

宇婷:感谢各位嘉宾,今天场上有投资人,也有企业代表。第一个问题想提给马总,在 SaaS 软件行业,今年合思也有很多大的活动,您今年的战略布局和整体思考怎么样,以及整个行业有着怎样爆发的潜力?

马春荃:我们今年的战略是随着国家的大趋势去展开的,过去我们专注于做费控报销,是因为电子发票在普票端的普及和推广。从 2020 年开始,电子专票快速推进,现在各个省市,包括主流的一二线城市,全都可以开具电子专票了,所以在原来在幕后或者线上的企业财务,现在有机会走向线上、走向电子化和数字化。合思今年把报销费控加上差旅,延展到了合思费控、合思收款、合思付款、合思档案和合思 BI 五大战略序列,我们把业务的管道扩充拉长了。

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,基于技术支撑和生产力迭代,企业会获得非常好的收益,但是企业的经营不仅仅是卖货和生产,还要算账。一个 " 专精特新 " 的企业如何成长为长期持续获利的公司?这是摆在每一个创业者面前的事情。创业者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和公司运营者,首当其冲要会算账、会决策。

在收支管理全程数字化之后,合思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决策和分析的依据。合思将大的决策解构成阿米巴机制,然后再把它解构成一个项目、一个订单、一个交易。以这样微分的方式,我们把组织财务的受制损益全息展现出来,而且在流转过程中生成实时数据,实时指导公司经营者进行决策,这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。

在经济寒冬,如何能够更好地挣钱和省钱,是摆在 " 专精特新 " 企业、甚至所有企业面前的重要命题。我们在市场耕耘了近 10 年,也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在变多,不仅仅是关注表面上的繁荣,而是更关注我们如何深修内功、把企业经营的底座打得更牢。

宇婷:马总,我追问一下,如果一个创始人想把这个账算好,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?是您刚才说的解构吗?

马春荃:我觉得把账算好,最主要的是意识。尤其是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初创者,包括我自身也是,算账的意识不太强烈,就会导致帐算不清。第二是组织变革,技术创始人可能会有很强的控制欲,凡事亲历亲为,对各级组织不放手,这容易变成理性的自负、一言堂。如何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权力分配下去,大组织拆分成小组织,再把权力之下的利益分享构建起来,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底层模型。剩下的事情,就要靠 CFO 和 IT 总,把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贯彻到财务模型和 IT 流程当中。经过这些架构搭建,我觉得企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。

宇婷:郝总,在芯片行业,今年涌现了很多 IPO,您能不能谈谈本土芯片行业百花齐放的趋势,以及其中的 " 专精特新 " 企业,中国和海外有没有差距?

郝世龙:首先说一点百花齐放,确实这几年有不少初创芯片公司上市或者取得一些成功,大家都有目共睹。现在的 IPO 整体放缓和融资问题,是业内目前比较困难的点,像刚才孟总提到的,资本对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投资还远远不够。现在可能有一些领域或者赛道确实比较拥挤,也出现了国内厂商互卷的情况,国内厂商先卷美国、又卷台系,现在又变成卷自己。芯片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,每个赛道跟国外厂商的差距可能不太一样,我想从裕太微的角度去看国内外的差距。

裕太微成立的目标是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定了两个成长阶段。第一个阶段,我们发力弥补国内的空白,比如以太网的核心技术,包括物理层芯片、交换芯片和网卡芯片。一开始我们打着国产化的旗号,想进入市场里看看有没有机会。但国产化只是一个敲门砖,客户只会为你的产品和服务买单,不会因为你顶着国产化的光环买单。在这之后,我们逼不得已进入了一些公开的红海市场,真正跟全球顶级的、前三的通信芯片厂商进行正面的芯片竞争,这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产品跟竞品的差距,这个差距是别人已经做了几十年,而我们只是一个初创企业。

芯片是一个长周期、高投入的行业,这些差距只能靠金钱和时间去弥补。特别是对于通信行业,要不断兼容前面的通信协议,包括有线通信、4G、5G、WIFI,后面新出现的技术标准要兼容前面的,这导致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,差距越来越大。

这是我能体会到的,我们国内厂商和国外的差距和背后原因。如果想要弥补,只能说去真正挖掘客户的需求、并靠实力去满足他,找到这样的细分市场,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功。

宇婷:我追问一下,裕太微今天取得了上市的好成绩,和你们迎面红海竞争这件事有必然联系吗?在追捕竞争差距的时候,裕太微做了什么?

郝世龙:红海竞争这个事情确实避免不掉,裕太微追求非常细分的市场,进入之后发现很困难。我们最初是做车载芯片的,在 2017 年,我们看到车载以太网是一个非常新的赛道,进来之后发现车厂对我们这种企业是非常抵触的,因为车载本身很封闭,车载以太网有非常新的技术,同时我们又是非常小的国内公司。所以后面我们逼不得已只能走到通用市场和竞争对手搏杀。这就需要你的产品真正给客户提供了价值,这是最重要的。对我们来讲," 天时地利人和 "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。" 天时地利 " 有运气的成分,我们能控制的是 " 人和 "。我认为 " 人和 " 是一个企业的下限,而 " 天时地利 " 决定了这个企业的上限。

作为一个研发占 70% 左右的企业,我们的 " 人和 " 更多体现在研发能力上,包括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。进入红海市场,你能够为客户提供最直接的价值,这当然是最好的。我们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,并取得比较大的份额,这是我们技术能力的一个体现。第二个技术能力的体现是我们的车载芯片,车规级芯片的要求非常高,仅次于航天级。我们的芯片现在已经有几百万颗的出货,并且没有质量问题。第三是我们追求高精尖的技术,大家知道以太网从百兆、千兆、5G、10G,一路往上演进,是根据带宽不断提高的。现在,我们的 2.5G 芯片已经大规模量产出货了,其中 10G 是目前以太网电芯片最高的速率。这是我们的技术实力。

从产品力上来讲,作为通信技术,大家最关心的是它的稳定性和兼容性,传输不能出现任何问题。比如芯片的对联不能出现问题,在比较复杂恶劣的电磁环境当中,必须要保证 7*24 小时的传输不中断、没有错包。比如在车载环境,芯片要在 -40 ℃和 125 ℃的高低温情况下,做到全速无错包的传输,因为这个数据要给到自动驾驶,一出错就是人命关天的事情。在产品方面,裕太微经受住了这些考验,体现了我们的产品能力。

所以对一个芯片企业来讲,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

宇婷:谢谢郝总。接下来想问问陶总和孟总两位投资人,你们认为对于一家企业的评判有哪些?今年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好公司?

孟伟:作为一个半导体的早期投资机构,我们最看重的始终是三个指标:技术、技术和技术。对于任何一个公司,它的成功是综合性的因素,中国的投资行业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年,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企业家,大家心里大概都有一个画像,肯定有一个综合性的人或者相对综合的团队。在此基础之上,既然今天讨论的是 " 专精特新 ",我从事的是更硬核的半导体投资,我们真正关注的是技术,并且是长期积累的技术。

在我的投资生涯里,其实公司的面貌很多样化,我们这个行业不同于互联网、软件和消费行业,这个行业里的人年龄普遍偏大。比如说,对于半导体行业,40 岁创业是很年轻的,40 岁以前的创始人基本上不靠谱,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资源积累。

我在几年前投过两个创始人,他们已经到了上市前的临门一脚,企业创始人、总经理当时已经快 60 岁了,CTO 也到退休的年纪了。在所谓的 " 投资宝典 " 里边,这种企业是要直接被毙掉的,它能存活多长时间都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。但我们经过认真的考察之后,还是坚定地投进去了,为什么?因为我们发现这两个人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,这两个人博士毕业后就一直在做这件事,直到退休,干了 30 年。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出来创业呢?他们觉得在原来的公司里有壮志未酬,他们想要实现的产品在原来的公司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,说需要再创立一家公司,要把心目中理想的产品做出来。

我最看重的是他们在细分行业 3、40 年的技术积累,他们知道如何把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转化成被市场接受的产品。这算是一个反常识的投资行为,当时没有人跟我一起投,直到我把他们投出来了,现在已经到了快上市的阶段。

对我而言,我真正关注的是这个公司有一定的商业头脑、有一定的产品转化能力,在大家所共有的基本面之上,我最关注的永远是技术。

宇婷:刚才孟总提到了一句话,您说您非常认真地考察了这家企业,并且坚定的投了下去,您当时考察和坚定的原因是什么?

孟伟:就是怎么做尽调,中国这么多投资人,对于如何科学完整地做尽调,大家的观点都差不多。在此基础之上,我最关注的是这个人或者这个团队,这两三个核心创始人自己到底是什么想的。

比如说我关注技术,他们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说有 3、40 年都在干技术。像这家公司,我倒查了差不多 20 年,我几乎找到了他们每一段工作履历,包括他在这段工作履历大概是什么职位、做了什么事情、在团队里面的口碑怎么样、在业界的名声怎么样。

对于我们而言,这是最关注的,因为我自己关注早期,早期尤其是前两轮就意味着企业还没有产品和客户,我能真正看到的,就是核心创始人是什么样的人,他在行业里的这 30 年留下的名声怎么样。我也许会被一个人欺骗,但不可能被五个人欺骗,或者说很难被他十年职业生涯中的同事欺骗。

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件事情,我们可以很真实地了解到创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他在技术上积累了多久、大家对他在技术产品上的评价如何,这永远是我们最核心的要点。

宇婷:真金不怕火炼,谢谢孟总。接下来请陶总聊一聊您的项目心得。

陶洋峰:因为投资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的事情,大家可能都有一些不同的逻辑。我也是做半导体出身,做技术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,像我们零一这几年投的更多是偏产品性的科技公司,可能没有这么上游。我这两年的投资经验和刚刚孟总分享的有点相反,我有个非常直观的感受是相信年轻人。

我去年投了一家做康复电动轮椅、辅助机器人的企业,还有户外的轻量电器,这些创新的公司底层都有一些自己核心的逻辑,本质上是什么?一方面是这些公司的技术、产品等,大家可能都会看,另一方面是团队的经验和履历;还有一块很核心的是团队创业的出发点和初心。

像最早我投的那家做康复机器人轮椅的,他们也是学生创业,刚毕业就创业了,前面几年过的很艰难。他们当时切入的是垂直小众市场,康复是相对比较细分的市场。我们比较关注的,一是整个团队的创业初心,二是人进化成长的能力。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创业,很多人没有这么顺,因为抓的一点也没这么准。

另外抛开技术层面,怎么商业化?初创企业硬要和大公司去拼性能这一块,未必有优势,可行的法子是找到一个细分场景做商业化,背后需要产品力的支撑。所以创始团队在商业化的思路是不是足够,也是我们团队综合的考量点。

宇婷:陶总,年轻创业者在商业化的理解上,目光会比较局限的,他们要怎样才能打开格局、实现进化呢?

陶洋峰:说的比较庸俗一点就是学习,向优秀前辈学习很重要。优秀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性,包括中国 BAT 这波最优秀的创始人,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。我觉得作为年轻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学习,看别人是怎么做的。

宇婷:再回到 " 专精特新 " 的话题," 专精特新 " 企业的关键突破点有很多种,比如死磕技术、吸引人才、开拓市场、瞄准海外等。接下来我想问问现场的嘉宾," 专精特新 " 企业要想发展好、发展得长远,从哪一个点开始突破会比较好?大家也可以多聊聊对于 " 专精特新 " 这个概念的解读。

郝世龙:我觉得对企业来说,在突破点之前,更重要的是能够生存和发展,要先谋生存再求发展,这是一个先后的关系。其实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像行军打仗一样,陆海空三军、信息化、装备和后勤等都不能有短板,这样才能够在市场当中生存下来,然后再去找突破口。

突破口有很多方面,技术是一个基础,特别是对于芯片这样的硬核企业。另外是去找到你的客户、找到你的细分市场,挖掘他们真正深层次的需求,并且满足这些需求。至于说客户是在国内还是海外,都有可能,像中东、新加坡、香港等,都是境外的一些机会。

对于裕太微来讲,我们虽然成立只有 6 年,但我们很早就开始在海外布局了。我们现在有新加坡的发展中心,一方面是招揽海外优秀的半导体人才,另一方面是辐射整个东南亚市场。

马春荃:突破口挺难找的,因为各处都是围城。我认为首先是企业门门课都要考得不错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,不要偏科,偏科的企业成不了一个伟大的公司。第二是回到话题里的 " 专 ",现在专精特新就是我们时代的风口,未来 10-20 年是个专精特新的时代,我觉得还是要守住自己的专业点,不断去耕耘。

至于说在商业上,到底是海外好、还是境内好?是搞一个细分的行业,还是做泛行业的?我觉得这都是守正出奇,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永远有一个机会点是属于我们自己的。假设没有机会点也没有问题,创业成功的背后,运气很重要。

孟伟:在我看来," 专精特新 " 真正要做的是长期的技术积累,企业要构筑牢不可破的技术门槛。这个技术门槛向一些高端构筑,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性能;也可以向红海去构筑,在同样的产品上做出整个世界最低的成本,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。

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构筑起这样的技术门槛,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商业机会,它一定能够发展壮大。

陶洋峰:过去,大部分的中国公司基本上盯着国内,因为中国是全球唯二的主流大市场,所以真正国际化的本土公司并不多。但欧美的大公司一开始就是奔着国际化的市场去做的。现在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节奏,我认为大家除了脚踏实地去做,还要多关注海外市场。国内在各行各业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,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可以跟海外巨头或者海外公司拼一拼,去抢它们的市场。

宇婷:感谢各位的分享。我们今天的圆桌论坛就到这里,非常感谢台上的四位嘉宾。

ZAKER旗下Web3.0元宇宙平台

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